《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2-07-14 20:04: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29篇)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泛爱众人,这个世界倘若人人都能够学习弟子规并加以学成,我想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充满和谐与大爱的世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的读后感,欢迎来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29篇)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弟子规》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我在学习了弟子规后,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的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将是我们的立人之本,它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富强。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弟子规》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长在大会上要求我们背诵和学习《弟子规》〉。

  小的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感觉《弟子规》里的内容和《三字经》里的内容大同小异。《三子经》是用小故事,小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弟子规》是学生们应遵守的规范。马老师让我们背诵“泛爱众”一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马老师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道理,要仔细去读,用心去理解。

  刚开始背《弟子规》时,感觉很吃力,每一句话单独背能背过,连起来背时总背不过,妈妈说,如果你先把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先读每一句话的解释。再去背,不仅背过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话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规》虽然是古人写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但其中所说所讲的不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吗?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我们小区组织了一个诵读经典的暑期读书会。昨天是读书会的第一节课,主要是围绕“百善孝为先”这个主题开展的。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句是: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有一次,李渊下令攻打一座城池。这可把李世民吓坏了,因为他知道攻打那座城池是必败无疑的,而且率军的父亲也会有被擒的危险。李世民连忙劝说父亲,可是李渊根本不听劝,还是执意要攻打那座城池。李世民只好跪在父亲的军帐前大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也整整跪了一天一夜。李渊非常生气,就拿皮鞭鞭打李世民。可李世民却对父亲说:“父亲,您打我没关系,可一定不要攻打那座城池呀……”最后,李渊终于被李世民的真诚所感动,没有攻打那座城池。

  这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也是对《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很惭愧,跟李世民相比,真是差十万八千里!我以后一定向李世民学习,争取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7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的第二部分“入则孝”就说了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道出了怎样孝顺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规》之前,我却不懂得孝顺父母。

  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直到妈妈愤怒地叫了一声:“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还嘟囔着:“倒就倒吗。”事后,爸爸和妈妈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惭愧至今。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很好理解,自己身体受伤,亲友们就会为自己担忧,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损的话,人们不但会取笑自己,还会笑自己的父母教子无方,父母脸上也无光,从而又是不孝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8

  在今天的课上我学了一首古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我觉得做人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说起孝我想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民笋的小孩子,九岁。他的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就为他找了一个继母,过了几年他的继母生了两个弟弟,他们一直都很幸福直到民笋的父亲去远方打工。

  从那一天开始民笋的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都去上山砍柴、提水……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继母和两个弟弟在吃美味佳肴,而民笋却吃饭和菜叶子。可他从来都没有埋怨过他的继母。

  到了冬天,民笋的父亲回来了,他们一家到山上旅游,在过一个转弯的时候民笋冻僵了没能拉住马车,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去了,还好民笋的父亲拉住了马车,民笋的父亲把民笋给踹下马车,民笋还不停的说:“对不起父亲,我没有拉好马车。”民笋的父亲用鞭子抽民笋的衣服,可一抽民笋的衣服就破了,飞出来的不是棉花。

  当民笋的父亲看了以后决定休了民笋的继母,可民笋跪着父亲的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听了民笋的话他的继母被感动了,父亲没有休了继母。后来孔子到了他家决定收民笋当他的弟子。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篇9

  早晨,我正在睡觉,听到爸爸叫我起床,我很不情愿,心想:“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也不让我睡个懒觉。”我慢慢腾腾地穿上衣服,去洗手间洗脸。爸爸听到我半天没有动静,就大声叫我:“盈盈,干啥呢?”我没回答。一会儿,爸爸又喊我:“盈盈,出来!”我赶紧跑出去,这时,爸爸拿给我一本书,说:“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好学一学。”我接过书,是一本《弟子规》,我认真地读起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它是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的书。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时,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父母招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不要让他们伤心。这是多好的教导啊,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总是让他们生气!

  我今后要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学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10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这本书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欢《弟子规》,特别是“余力学文”这部分。

  “余力学文”这部分讲的是怎样学习。我尤其喜欢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妨把学习计划定得宽松一些,但在实际执行时要抓紧用功,不懈怠、不偷懒。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该玩的专心玩,该学的认真学,不能一心二用。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了我读书方法。是啊,遇到好词好句和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这不正是爸爸妈妈教育我要做的吗?

  我喜欢读书、看书。自从我看了“余力学文”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时,知道了把书读好要有信心,还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这使我联想到我读书时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虽然很用心,但并没读出声,只是默读。所以我的读书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规》以后,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11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青少年版《弟子规》让我背诵,一开始我只能囫囵吞枣地背诵,在一遍遍地诵读中我逐渐理解和领悟《弟子规》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

  “首孝悌”教育我首先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辛辛苦苦打工挣钱,自己省吃俭用,让我吃好穿好。我怎能不感恩呢?怎能忘记这些舐犊之恩呢?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就算是唠唠叨叨,我也要听从他们的教诲,毕竟他们这样做都是为我好,不管怎样父母都是爱我的。

  “身有伤,贻亲忧。”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担心。

  记得有好几次,我感冒打点滴,妈妈看到针管扎进我的身体时,妈妈眼泪都快滴下来了。妈妈这样的爱我,我一定要做个,令父母骄傲的孩子。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他的意思是:不管吃什么,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子一起,要请长辈先做,如果和长辈一起走,应让长辈先走。

  以前家里无论有什么好吃的,都是我最先品尝,甚至都是我独自享用。现在我家有什么好吃的我会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尝,如果他们不肯尝,我就说:“你们不吃,我也不吃了。”

  以前家里来客人,我就像没看见一样,现在我家来客人了,我会和父母一起端茶,搬凳子让客人做。在学校碰到老师了出了问好外,我会主动让老师先走。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告诉我书房里物品要摆放整齐了,书桌要清洁干净,学习用品摆放工整。

  以前我的书房总是妈妈帮我收拾,写完作业后我的书文具也是妈妈收拾,现在这些都是我自来收拾了,妈妈现在夸我的书房比以前更整洁。

  《弟子规》让我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不止这些,总之,我要感谢《弟子规》这本书,因为在他的引导鞭策下,我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养中的好女儿,叔叔阿姨们眼中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12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年暑假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受益匪浅,一部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区区一千零八十个字,就把儿童从小到大要遵守的规矩,概括的几乎无微不至。我这才知道,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矩,而且这些规矩有些我以前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严格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肯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首先作者用了二十四个字,作为总叙,说明弟子应该遵守的规矩有哪些,从哪里来的,规矩有:孝、弟、谨、信、仁爱,和余力学文,这些不是作者自己胡编滥造的,而是圣人的教诲。关于孝顺父母、长辈,有几点我的感受最深,“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前两句可能容易做到,也好理解。后两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让我明白:孩子不管是身体有病还是品行不端,都会使父母受伤害,所以作为儿女,不仅锻炼好身体,而且还要品行好,这样既对自己有好处,又是孝顺父母的具体表现。

  关于弟道,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和睦了,父母亲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之操心。所以,兄弟姐妹们要和谐相处,父母看到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这也是儿女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关于谨。说的也非常符合现在的生活实际,也说得很详细,从穿衣戴帽到饮食起居,从坐立行走到处事接物,都说得非常清楚。比如: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在别人面前出丑;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等等。

  关于信,也说得很具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叫孩子们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样做会减少许多是非,也能使自己更加成熟。“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是教孩子们,做事要有分寸,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对别人承诺。另外对于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该和别人比什么和不该和别人比什么,都说得很清楚。不过文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好像不太妥。

  总的来说,一部弟子规,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好呢?我觉得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现在做起。只要你懂得了这些,而且能落实到行动上,你的品行就会越来越好,你的品位也会越来越高,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13

  今天孩子已经进入18周岁了,也意味着成年了,在孩子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也算是过来人了,有一些浅薄的认识,在遇到每个阶段的教育瓶颈时,我也会总结和反思,随着孩子每一天的日益长大,我也会去找很多书籍,比如《中华教育》、《成功教育心理学》等等,但是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所看的并非所用,作为家长的困惑还是一个接一个,一次在我深深的接触《弟子规》后,我仿佛才觉得相见恨晚的感觉,以前觉得这是小孩读的书籍,其实连自己都没有了解它的深意,我有幸能再次品味到中华传统的经典,并且希望孩子也能真正愿意去认识和践行它。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短短的一千多字中,每一条都有很深的内涵,不容易做到的。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亲人,“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是父母含辛茹苦的生养了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让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品德,不忘养育之恩,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意思就是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一样孝顺,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改过并且做得很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今天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到呢?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次谨信”,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信就是诚实,就是真诚,只有真诚待人,不说谎话,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干好。

  《弟子规》读后感 篇14

  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与德性好的人做朋友,远离那些品行不好的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的时候不能迟缓,父母命令我们的时候不能够懒惰。但是我在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做的。每当父母叫我做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懒懒散散,有时候还当作耳旁风。现在想想,父母生养我们,不是让我们对他们颐指气使,也不是专门伺候我们的。我们应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家人才能和乐融融,父母自然喜欢,孝道就在其中。可是我和妹妹经常吵吵闹闹,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姐姐要让着妹妹,可是每次只要我让她一点点,她就以为我是怕她,总爱得寸进尺,所以我和妹妹总爱为了一点点小事吵架。然而爸爸妈妈为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事很伤脑筋,虽然每次我和妹妹吵后很快就和好了。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决定以后无论怎样要让着妹妹。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之道。

  《弟子规》读后感 篇15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的六门主修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小心,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而且亲近有仁德的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今天,我就读了这本圣贤书

  妈妈说,弟子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我轻轻翻开书,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是无比的赞叹。

  《弟子规》教给了我许多道理。我在弟子规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与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的品德;还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识。以前,在和弟弟分苹果时,从不谦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这句诗,于是,就把大苹果给了弟弟。以前,在爷爷面前,都会夸夸自己的学习。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这句诗。于是,就静静地听爷爷的教育。以前,我头发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这句诗,所以,我红着脸儿跑回屋,头发理好才出来。以前我没有洗漱就想上学。可我读了《弟子规》后,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这句诗。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时候,我想到了“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这句诗。在我马虎小事时,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这句诗……《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会使你个人的修身得到进步。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得到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也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弟子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它伴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 篇16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渐渐感悟到了该怎能样做人,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数不清地规则,因此,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有规有矩。接下来,就让我说说我的感受吧。

  “入则孝”这一篇告诉了我要孝顺父母、亲人。因为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为我们好,还有,不管他们爱,还是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已最诚挚的心去爱他们、孝顺他们。弟子规里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体现出来了。

  接着是“出则弟”。它讲的是家中兄弟的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相处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怎能样融入集体。“兄道友,弟道恭;兄北睦,孝在中”的意思就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存在孝道。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不行,还要会做。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已的!

  《弟子规》读后感 篇17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十二个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四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马上向长辈打招呼、敬礼。当你要向长辈问问题,但长辈正在跟别人讲话或思考等时候,我们就要在旁边等待。这四句话也让我改变了许多。以前,我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当时,老师正在和其他老师讲话,我总会叫道:“老师老师!”直到老师听到为止。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比如:当我要去找王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家长讲话,我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着老师。

  《弟子规》好似是一块魔镜,找出了我自生的缺点。

  《弟子规》读后感 篇18

  说起来我与《弟子规》也算有缘,先是零六年舅舅送过我们一本任何书店都买不到的《弟子规图说》。说它买不到是因为是释净空法师提名推荐,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印赠,只两千册注有“免费结缘,禁止转售”字样的版本。但当时没有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而只是看好它的字,当作字帖用了一段时间。是以封面上还留下了当时的墨痕。

  四年后,我大二了,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重新翻出了遗忘已久的《弟子规图说》。并在读完后立即读了罗老师推荐的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在此之前,对于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不以为意了,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对心灵的震撼会如此之巨。更多是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我反思自己二十年不算长也不短的人生的过程吧。不停地问自己,如果高三以前或者更早些我能够仔细研读《弟子规》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今天的我会怎样?但我更深知“往者不可谏”的道理。一切的“明往”都是为了“通今”以至“开来”。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蔡老师的讲座中知道他是释净空法师的弟子后,突然觉得也许是好事多磨吧。现在细读《弟子规》,震撼了,反思了并力行了,就不晚。一切的“如果”便都会成真。

  《弟子规》读后感 篇19

  在我心中,一直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以中国出了孔子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而骄傲,以自己是先师弟子而自豪。但今天,人们甚至连先师弟子的最基本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做不到了。《弟子规》千余言,一句句讲来,也许我也能出本书了,但暂时无此打算,自己道行尚浅,没有资格。以下所说,只不过是我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最想说的,我想留下的最初的感动。

  在读“入则孝”时,我觉得今天的社会状况似乎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看到了一样,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谈“百善孝为先”似乎不合时宜,似乎不能为人所理解。好多甚至连最基本的“老有所养”都做不好,报纸是太多子女忤逆、老人流浪的事了!更不用说“啃老族”的出现了。说它最基本,因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反思的时候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古人尚孝,于是己身孝,子孙孝,世世代代皆老有所依。而如今以幼为上之风使人们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己不养,子不养,子子孙孙皆老无所养!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我们至少应该反思,该如何摆正父母与子女的位置。

  《弟子规》读后感 篇20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读到这句话时,灵光一闪,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周末时间的利用。大学了,周末空出,再加上无父母在旁督促。于是睡觉的有之,逛街的有之,玩游戏的有之……深不以为然,具体却说不出个道理来。当看到

  “老易至,惜此时”时,我明白了,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不会因为它是休息日而推迟一天衰老的到来、让我们去浪费,溜走的同样是我们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该说说“学文”了,作为学生,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好,也是现阶段孝顺父母,让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了。《弟子规》中的学习之法以及应有的学习态度也深为可取。

  就拿自己来说吧,应试教育导致刚开始时是“不力行,但学文”,渐渐发现学而无用,便无心向学,即所谓“长浮华,成何人”。慢慢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力行,不学文”。可是这样无目的而行总是出错,极易疲劳!直到大学才慢慢开始探索“力行”与“学文”之间的切合点。

  《弟子规》读后感 篇21

  弟子规还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要“宽为限,紧用功”,可是回想一下自身仿佛是“紧为限,宽用功”了!常给自己定下什么时候要读完什么书的要求,可行动起来却是懒散怠慢,总以为时间宽裕,不能克制外界的诱惑,结果往往一事无成!而且常常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心猿意马,如何能把书真正读到心中?再加上不知道“功夫到,滞塞通”的道理,每遇到困难辄止步不前。如此读书,能有何得?以前读书从来不会想到要写感想,那是因为我根本未想,自然无感。后来强迫自己写读后感的时候,其实就是逼着自己想所读之书,慢慢学有所思,读书方才能真正有得。

  关于读书,想到晓玲叮铛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晚上行走在路上,他突然听到上帝的指示说:“年轻人,捡几块石头带在身上吧!明天天亮你将即欢喜又懊丧。”这人依言捡了几块石头继续上路。天亮的时候,他发现昨晚捡的石头都变成了珍珠!他即喜悦有懊恼,喜的是本以为无用的石头变成了珍珠,而懊恼的是捡的太少了!她最后总结说,好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珍珠,开始无法看出它的作用,似乎是石头——多捡累赘。但当真正需要时,发现它的价值时,该是懊恼的时候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以后少恨些,该为自己的生命多多积蓄些珍珠了。

  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曾今设计过很多版本,并最终被否决。有时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就我所知成功人士大多是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当读到蔡老师讲他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前也多次改弦时,当读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时,我明白,只要现在开始就不晚。也许训不成“圣”与“贤”,但能作为圣贤训导的力行者和弘扬者,我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22

  今年暑假我们班主任张老师要求我们要读一本好书,并要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就选了《弟子规》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我认为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人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而且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在《弟子规》里面就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的“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要讲的主要内容:“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在这这些故事里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仔细想想这句话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结合我平时的日常学习去体会这句话确实也是如此,比如说背语文课文,我是先默读两遍,再大声朗读两遍,再分段背诵,然后再反复读,最后整篇连背。

  《弟子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这个暑假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后的暑假我都要多读这样的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弟子规》读后感 篇23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在谈话。”国学经典《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

  今年暑假我读了这本书,从中获益良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几句真理是在我读《弟子规》这本书时读到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迟缓答应;父母让你去办事的时候,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责备,要从中吸取教训。子女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他们安眠。这几句话让我感到十非常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洗白色衣服,不小心把84消毒液弄进眼睛里了,叫我帮忙。我却只顾玩手机,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的眼睛睁不开,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后悔极了。要知道,妈妈的一头银发都是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我们都要珍惜宝贵时光。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在课桌上刻的“早”字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要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姐姐。姐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弟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弟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 篇24

  我们学校去年新建的图书室,里面有好多的好看的图书:故事书、作文书、名著…还有弟子规,我可喜欢这本书啦,因为阅读弟子规使我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经济迅猛的发展,我们各家的生活都比较幸福,富裕了,可是我们中有些孩子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在这个时代里,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为了我们能好好的学习,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远在几千里外打工挣钱。我们却认为父母不太关心我们,其实父母所付出的是我们一生也报答不了的恩情。传说孟子的母亲为孟子的成长寻找一个好的环境居住,曾三次迁居。这不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叫你去帮他们倒点垃圾或扫点地,你还能说不吗?父母教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的未来,父母责怪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记住错误并改正。读到这些,我们大概都为自己有一个好父母而感到幸福。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

  传说大孝子董永,寒窗苦读,父亲病了就砸锅卖铁给年迈患病的父亲买药,最后父亲身亡后没钱安葬,他卖身葬父。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试问我们看到这一幕,谁能不受感动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一代的道路,也少不了坎坷不平,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创造奇迹为国家多做贡献。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辉煌灿烂,传世经典数不胜数,古老的真谛,丰富的知识,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使不孝子臭名远扬千里,成为世代人们的笑柄。在这里,我提倡大家尊老爱幼,保存中华美德,那精神最大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读后感 篇25

  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弟子规》读后感 篇26

  “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随手翻开这本书,起初我还觉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涩难懂的教条,并没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为人之道和大爱无疆所吸引,更为如何做人、

  做一个有价值、有伦理的人、做一个干净、根本、纯粹的人的深奥哲理所折服。它诠释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小家和大家的爱;它阐明了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而包容的爱心、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它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和谐主题和人性之爱的主线......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匪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所以,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就此打住,仁智有别,请大家自己去体会思考、去身体力行吧!

  《弟子规》读后感 篇27

  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在一楼大会议室一起朗诵了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弟子规》是一部真正能教育我们做人处事、治学平身的生活细则。让我们从细微之处着手,从小处做起。

  第一章“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做到言行中小心谨慎,对人讲信用;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大家和谐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就应该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由此看来,古人更注重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发展到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的人才。试想:一个有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正义和良知、缺乏诚信、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的人,怎能担此重任?所以,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章《入则孝》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当他们指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时,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听,牢记在心。不可以当成耳旁风,认为父母是老古董。父母说得对,我们要听;若是说的不合理,也可以做参考,忌强词夺理,让父母伤心、生气。生活中,做子女的还应该学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架起两代人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发现父母有过错时,不能盲目的孝顺,也要讲究原则,绝不能置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这就是《弟子规》教导我们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为了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让我们谨记:百事孝为先!《弟子规》文字虽少,内容却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还远远不够,其精髓绝不是短时间内我们能感悟透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符,我们不能全盘肯定;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如讲孝道、讲友爱、讲文明、将礼仪、讲诚信、讲修养等这些精髓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这就要求我们学《弟子规》的知识及在践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弟子规》读后感 篇28

  前几天,我们班主任程老师让同学们阅读、背诵《弟子规》,并且要求我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不,我马上就运用上了。

  昨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爸爸依然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里精彩的节目,我就对他说:“爸爸,天太晚了,您也该休息了吧!”爸爸笑咪咪的说:“一会儿,再看十分钟。”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老爸还是坐在沙发上稳如泰山,一点想关电视的意思也没有。我正要跟老爸发脾气,突然想到《弟子规》里的一句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于是,我就小声地说:“爸爸,天太晚了,不及时睡觉会对身体不好的。”老爸看了看我,对我笑着说:“好吧!这就关机。”说着,爸爸就关掉了电视……还有一次我也用到了《弟子规》。

  那天晚上临睡前,妈妈让我自己去洗脚,我正想说不想洗的时候,又让我想起《弟子规》里一句,“父母命,行勿懒。”我就对妈妈说“好吧!我马上去洗脚。”妈妈还夸我真懂事!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感觉好处真多呀!以后我会每天坚持阅读、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篇29

  最近,我们老师教育我们去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的书。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我听过很多次了,里面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许多至理名言。在《弟子规》中写到对父母要: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是:照顾父母时要冬天问一下是否住的温暖,夏天问是否凉爽,早上要向父母问好,晚上也要向父母问好,出门要告诉父母,回家要面见父母。让父母明白你的习惯,做事不要了变化,要让父母明白你干什么。

  如果你连上头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话,你就不算是一个好儿女,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母亲十月怀胎生出来了你,父亲在外面打拼挣钱养活一家,母亲在家中给你喂饭,侍候你。父亲每一天在外面上班后累的精疲力尽,而你长大了却烦你的父母,你想过你的父母多悲痛吗?

  假如有一天你老了,你生病了。而你的儿女像这样对待你,你难道不悲痛吗?所以我奉劝天下儿女善待父母,多关心父母,也不往父母养你一场。

  最终我祝天下父母一生平安!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04-16

弟子规的读后感04-16

《弟子规》的读后感04-21

弟子规读后感04-10

弟子规读后感12-30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01-14

弟子规读后感01-07

弟子规读后感05-29

★《弟子规》读后感01-03

弟子规读后感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