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读后感

时间:2021-06-11 15:23: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青春》的读后感

  青春读后感篇一:青春读后感

关于《青春》的读后感

  “韩式”的青春

  ----读《青春》有感

  初读韩寒,“韩式”批评真是无处不在。整整一本书,对国家税收的批评,对比赛不公平的批评,对社会通货膨胀的批评,对国产电影的批评…可能这就是韩寒的青春的表现形式----用仇视的眼光窥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愤青般气势汹汹的感叹谩骂。也罢,这的确应是青春的冲动,毕竟青春是燥热不羁的。还记着韩寒在《青春》中这么说:“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年少无知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社会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起初,我们都怀揣着一份炽热的好奇心,盼它能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但我们彻底地错了,国家的高额费用与税收及各种经济上的问题组成的冰天雪地的世界,让我们心中燃烧着好奇心的火焰愈发微弱,此时,象征我们青春的朝气与蓬勃无限的活力也随着我们脸上的青涩一点点消逝,而最终在黑暗无边莽莽大雪铺就的社会里走出来的一两个人,他们也许个性迥然不同,但唯一出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心中由好奇心燃起的未熄灭的火苗,也只因借助它们的光明,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直至成功。而韩寒的《青春》就是这些成功的人心中愿望的凝集了,只不过想说的话由韩寒来吼出,话中有着对自己迷惘的伙伴的心中的热血全部涂在地上的祭奠,还有为自己全然没有完成青春使命的伙伴伸张的正义,演变成了对社会的批评。也许这就是《青春》一小部分的内涵。

  换个角度来想,韩寒用自己的笔借助自己青春残留的微光来写出现实的残酷不公。我们这些少年为何不在即将涉世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呢,哪怕让燃烧着好奇心的火苗多燃烧那么一秒,青春的无限多开发一点也是好的。我们正走在青春之路的开端,一点点踱至青春的门槛,我们的生机与活力正在慢慢显现。那些活力,

  动力,热情,向上,坚持,努力都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在最初时都有,只不过韩寒是少数几个仍尚存这些精神的人之一罢了。

  辛辣讽刺的背后执笔人的精神,才是我们应学的。

  青春读后感篇二:《青春》读后感

  那些撰文批判社会现象的,都说过这么一个理由,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之上的人们,所以我要骂它,这样它才会进步。

  网上有不少恶搞朝鲜歌曲的视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朝鲜电视台主播大妈抑扬顿挫的腔调。

  我自己感觉朝鲜就是几十年以前的中国,那么红色,那么高压,人民都很爱国,都忙着建设社会主义,敢说一句政府不好的,都是反革命,都要打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八线另一边的韩国,跟随了美国的韩国有了惊人的发展,有著名的电子企业三星,有很多光鲜亮丽的明星,有很繁荣的旅游业。因此奥巴马在12年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三八线两边发展差异之大,有着暗讽中国的意味。我觉得这理所当然是因为韩国人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民主,自由,敢于创新,当然百姓也敢骂政府。

  一直很喜欢韩寒,从小觉得他很拉风,他的书学校不让看,老师要没收,于是就觉得此人不一般。看他的文字想起一个人,那个人是鲁迅,有几分21世纪鲁迅的味道,韩寒自己都在简介处写:“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

  12年他出了本杂文集《青春》,当然也看了,书名就很吸引我。

  书中有这句简介:“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

  我想就是他超脱出了一般“愤青”撕心裂肺的呼喊,而是更为精准地看到了事情的根,看到了本质。在这层本质的意义上他的文字多了一份内敛,少了一些浮躁,文章的思想多了一份深度,少了一些感慨与惋惜。

  比如:他在杂记中的第一篇文章《青春》里这样写道:“这个世界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表达,但他不仅仅停留在这里,他在后面继续写道:“也许唯独是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这简简单单52个字包含了什么?包含了作者对于富士康员工的'价值在哪里的探究,在哪里?在跳楼的一瞬间,但是转瞬即逝又都化为虚空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被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的生产流水线的挤压,从另一层意义上也是当下众多年轻人在整个社会的现状。他们都是一个个数字,他们也都为着一个个数字忙碌奔波。

  韩寒,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热血编织对社会虚伪阴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为了中国,为了使中国更进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笔,他的文章令我们反思社会,他的文章让我们轻轻一笑。没错,我们中国人活了下来,很不容易。没错,物价在涨,工资却未提高。

  我们青年人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立足之地。一套房子几乎抹灭了我们的梦想。

  父母从小时候开始,就教育我们,要我们读好书。可以读好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高学历,好找工作,为了高薪,为了房子,为了讨老婆。至于我们读其他的书,如课外书,那么会遭来他们极力的反对,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课本罢了,那是赚钱工具,那是发财之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被曲解。

  《青春》的内容一点也不青春,一点也不潇洒,甚至透着一股血腥味,我一直认为早点认识到社会的冷漠和残酷是有好处的,至少不至于大学毕业后才感觉被这个社会欺骗了。 怎么说呢,未来的希望还是在我们手中的,不管多么渺茫,宁愿跌倒一百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

【《青春》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春读后感03-17

《青春》读后感07-01

《青春》读后感09-13

《青春飞扬》读后感11-02

与青春同行读后感04-27

《青春祭》读后感11-21

大漠青春的读后感11-11

致青春读后感精选03-29

《无怨的青春》读后感01-02

致青春读后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