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读后感

时间:2022-08-23 22:08: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陋室铭的读后感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陋室铭的读后感

  篇一:陋室铭的读后感

  《陋室铭》,众所周知,耳熟能详,但我现在仍愿意原文再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喜欢那种淡淡地清高,无纷扰的清净。室虽陋,但仍可“调素琴,阅金经”。那份洒脱,自如,隐隐中透露出的那份豪气,是我所喜欢的。

  引朋自家中坐,常以陋室自称。虽无阶绿,却有入眼帘的草青。在茶香中谈笑,不去考虑明日的行色匆匆,那一刻,只把身心交给放松。家中往来,多是白丁,却依旧鸿儒般谈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何谓仙?何谓龙?我觉得,那是自由的'象征!

  做人做事,岂不也是如此?!每每遇到波折,我总反问:我又“何陋之有”?复读此文,静下心来,稍加剖析,便觉坦然许多。“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区区茅屋,却因其主人,而闻名于天下。不要简单地被外在的简陋,而忽视了“贵重”地内涵!

  “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也要学会说:何陋之有?!

  篇二:陋室铭的读后感

  诗人刘禹锡在遭贬期间 虽身居陋室,但高尚的品德依然,他和朋友谈经诵佛,抚琴吟诗。来往的仍然是品高雅士,富学鸿儒,他们高谈阔论,论国、论证、论道、论人间不平。

  互谈抱负,写诗作赋,没有了朝中的尔虞我诈,没有了政界的繁琐礼仪,没有了如山的.公文,也没有了人间的嘈杂和烦恼,乐乎乐乎,悠哉游哉!

  虽粗茶淡 ,虽草履布衣, 依然心平气和,不忧不愁。完全没有当今官员下台后的烦躁、失落、怨恨、无奈和无望。

  但是我们仔细研读,诗人静中有动 ,他自比诸葛亮, 还希望皇帝能像刘 备一样三顾茅庐请自己再出山,这样他就能重新施展才华,为国为民再做献。这时他就能向杨子云一样重新入政做出一番事业!

  诸葛亮有意隐居陋室等待明主,扬子云隐居陋室是无心参与宫中那不平和肮脏的交易,而诗人是遭受谗言被贬,无奈中的隐居等待。

  他绝不心甘情愿!他在等,等待再次的辉煌!

  当然他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不平,权贵的**,皇帝的昏庸,也羞于他们为伍!这就是当时诗人的矛盾心理。

  我们要学习诗人安居陋室,宁可清苦,也不与猪猪狗狗之辈合流的光明一面!做一个高尚的人!

  篇三:陋室铭的读后感

  据说陋室铭是一篇流芳百世的佳文。果不其然,当今日我亲自读到它时,我立刻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如果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是无法体会其中深意的,然而剖析一下文章,把它分为五小段,那么就可以见其精妙之处。

  前三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一段。意思是:山峰不在于它的险峻,只要有仙灵隐居,就会闻名天下。而无论什么水域,只要有龙的存在,就会灵通。虽然我的居所十分简陋,但我的道德并不简陋。这几句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不应用外表去衡量,只要他的本质是崇高而值得尊敬的,它就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段是这两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这是描绘作者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人:门前的台阶上已缀上青色的苔藓,院后芳草的苍翠已经映入我的帘中。平时我和一些雅士谈论的都是有意义的人或事,而远离愚昧和庸俗的`人们。正是因为作者平时常和高雅人士来往,所以才会从他们的谈吐中看到自己所缺少的,从而不断修炼自身,提高层次。而并非在庸俗的事物上浪费时间。

  讲到这里,作者开始向我们讲述他平日的爱好。从【阅金经】可以看出作者博览群书,从中汲取精华,从【调素琴】可以看出作者有很高的品味。【无丝竹之乱耳】则表明作者不愿意被媚俗的曲子扰乱思绪,。作者是个自由的人,他也不会像那些为了维持生计而四处奔波,晚上伏案工作的官员一样筋疲力尽。作者惜墨如金,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意。看似随意,而却又让人觉得又有画龙点睛之笔。

  接下来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借南阳的诸葛草庐,西楚的杨雄古亭,这两者在一次道出了作者那深远的意境:居在陋室又有何妨?只要人正直高尚,居在陋室也不会改变他的品行。最后作者借孔子一言:何陋有之?再度强调了文章的中心:陋室铭,并不简陋!

  文章层次清晰,开篇点题,用词准确,使得文章短小精悍,脉络突出。实在是一篇旷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