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时间:2022-08-16 15:56:53 导游词 我要投稿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精选17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精选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精选17篇)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北京天坛导游―刘雪琪,大家可以叫我刘导。今天我将陪同大家观光游览北京天坛。

  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天坛。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并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现在请大家跟我往里走。这里是祈年殿,它高38.2米,直径24.2米,坐北朝南,一整个大殿都是木质的,其中雕有金龙的四根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余的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

  再往里走就是回音壁了,城壁使用磨砖砌成的,墙头覆盖着蓝色玻璃瓦。回音壁具有奇特的回音效果,一个人靠墙说话,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堪称奇趣,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大家不防试一试。

  请大家往回音壁的外围看,那是一株500余岁的桧柏,由于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好像九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它叫九龙柏。大家可以和它合影留念。

  各位游客朋友们,今天北京天坛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为大家做导游。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

  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便在这里休息,即人间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坛之北,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诸神牌位的东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于是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请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二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故称此石为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个有趣的地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特之处是:如果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说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小院里,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许您就是发现者,好!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对话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在今后的几天里你们就叫我季导就可以了。首先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雄伟的天坛!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祈谷坛、祈年殿、圜丘坛、斋宫等名胜古迹。参观的时候,请大家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者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争做文明游客哟!

  天坛其实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内坛――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分为南北两部分。游客们,你们看这北边的建筑,它叫“祈谷坛”。相传在清、明两朝时,因为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收成都是老天爷掌握的,所以就在北边修建了一座专门祈祷丰年的“祈谷坛”,每年由皇帝在春天向老天祈求,赐予人间好的收成。

  请大家跟着我走,我们现在来到了内坛中心建筑“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层圆形的高大的石台墓上,是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0米。三重殿均有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显放射形,顶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这座大殿在建筑与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洁白的台基象征白云,深蓝色的殿顶象征苍穹,柱子、彩画、鎏金宝顶象征彩霞,综合而成为蓝天玉宇的优美造型。

  游客们快看啊,这南边的雄伟建筑“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圆形石台,名为“圜丘”。两坛之间总长360米,高出了地面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了一个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的古柏林。

  穿过甬道,我们看到的这座建筑物是西天门内南侧的“斋宫”。据说是皇帝祈祷前斋戒时的住所。“斋宫”也因此得名。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很想仔细游赏一下天坛的美景,拍拍照,留个念。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大家,大家有足够的时间畅游。1小时以后,我们还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遵守时间,注意保持园内卫生。一会儿见!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现在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这里可以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明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依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嘉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到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向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今天的天坛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

  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8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盛。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天坛,它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之一。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共同欣赏它美丽的景色和建筑,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预祝大家玩得愉快!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20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建成。它从建成开始,一直是皇帝祭天的专用祭坛,一直延续了490年,直到1920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结束,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1920年被辟为公园,从此后“任人游览”。1957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天坛不仅是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载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对我今天的导游有什么不满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由我担任导游,带领大家游览北京天坛。请爱护一草一木,注意自己的一行一动,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把景区干净的土地弄脏。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大些。我们现在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不比颐和园的差,跟颐和园的没什么两样,但这条路的终点却是天坛的著名建筑——祈年殿,我们可以边休息边去祈年殿。让我们一起呼吸新鲜空气边去祈年殿吧!

  你们看前面就是天坛的著名建筑——祈年殿。它处于天坛的北部。祈年殿原名祈谷坛,但在清光绪五年,也就是1889年,被雷击中而引发大火,后来皇帝重建了祈年殿。虽然是重建的,但也跟明代的祈年殿没什么差别。你们现在走的是皇帝走的道,有没有皇帝上朝的感觉?在微风中,祈年殿却没有展示出它的脆弱。现在你们可以自由活动

  “啊——”我们这是来到哪儿?当然是回音壁了。回音壁十分神奇,可以有回声,因为墙体坚硬光滑,圆周率精确,所以可以听见回声。你们看,回音壁多么古朴啊!但它从明代到现在,经过多少沧桑岁月,还是有许多人慕名而来,黄色的墙体,他们也不厌其烦,你们可以试一试,体验它的神奇。

  圜丘景区你们可以自由观赏,天坛之旅到此结束,欢迎你们再来北京,再来天坛游玩。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

  我要告诉你关于天坛的传说。现在抬头一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远远望去是一座八角宝塔。

  天坛是王宫的主峰。寺峰深而古,峰顶突起,诸峰降伏,是我独享的。从南到北,中间高,两边低,仿佛屋顶像一座王宫,叫做吴王山。天坛原名琼林台。因为皇帝在山顶立坛祭天,应该是天坛,供后人纪念。为了纪念皇帝的老师盖华对皇帝的指导,天坛前的山被称为盖华峰。

  我们走过天坛,然后来到望京寺,人们可以在那里欣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礼遇保护单位。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面,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雨、祈福、祝寿的专用祭坛。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祭天古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它于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开放。

  祭坛是一个三层圆形石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所以;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前代的城郊坛有着相同的起源。

  天地坛改名天坛。沿着明朝,天坛至今仍在使用。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天坛多次修缮,天坛终于形成南北两坛,井然有序的盛世风格。

  天坛到处都是美景,不能说。希望你有机会认真享受。

  各位来宾,我的介绍到此结束。如果您在访问期间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问我,我会再解释一遍。谢谢大家!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叫倪啸,我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本次我们去的地方是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天坛。我是你们的导游丁培尔,大家能够叫我丁导。

  天坛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朝,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9处景观之一。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齐去参观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

  祈年殿建于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北京旅游的标志。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数年后按原样重建,就是我们此刻看到的样貌。祈年殿四周的围墙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从下至上都是圆形的,这代表了“天圆地方”。

  殿中有28根柱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长也是最精美、红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龙柱”,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二种是位于中圈朱红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第三种是位于外圈与殿身成一体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第二种加第三种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三种总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个星宿。据说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天坛的美景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大家能够细细欣赏。

  天坛公园是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游玩时请注意爱护文物,不要乱涂乱抹,并注意环境卫生。两小时后我们大门口见,祝大家玩得开心!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4

女士们,先生们:

  我是导游小王,现在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山,站在八达岭上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龙一会儿爬上高坡,一会儿又跌落山谷,连绵起伏,雄伟壮丽。请大家往两边看,我们身边的这段城墙都是用质地坚固的城砖和漂亮的花岗岩砌成的,这些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只有靠劳动人民的一双双手,才把这么多几千斤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么陡峭的山岭。为了建筑长城,有许多人就累死在长城脚下。

  介绍到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下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之夜被告抓去当修筑长城的奴隶。一年后,范喜良还是杳无音信。孟姜女就带上干粮,背上包袱,去寻找丈夫。经过长途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地方。来到这里,孟姜女才知道早在半年前丈夫就死了,而且就赶时髦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失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八百里长城就轰——的一声,一下了倒下了。这个传说多么感人啊!我们走过的这段长城传说就是被孟姜女哭倒过的八百里长城了。

  下面,我要带你们来看看这两米多高的齿状的垛子,这垛子可以用来挡箭,再看垛子上方有一个了望口,垛子下面还有一个倾斜的口子,这就是射口,用来射击敌人的。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在长城上走动,去感受长城时代久远的气息,观看长城风景。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乱丢垃圾。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叫钦宸永,是你们这次天坛之旅的总导游,大家可以叫我钦导,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天坛位于北京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占地273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筑群。它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天坛以五大奇建筑而闻名中外:一为祈年殿,俗称无梁殿;二为回音壁;三为三音石;四为对话石;五为圆丘坛,即祭天台。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回音壁,是皇穹宇院的四周一道高372米、厚9米、直径615米的贺形围墙。墙身为灰城砖砌成,磨砖对缝,光滑严密。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内墙根,一人靠墙向北小声说话,声音就会沿着墙壁传到另一端,好像打电话一样,对方听得一清二楚,由此又名传音墙。

  圆丘:坊石用九这个阳数来表现天象。同时,它又建筑得特别高大,登上圆丘举目四望,只能望见远处蔚蓝色的天空,四周有白古棂星门矗立着,脚下一片青白色石面,仿佛置身于太虚之中,更增加了天的感受。

  旅客朋友们,我们这次天坛之旅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很希望下次还能和大家见面。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 篇1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天坛旅游社的导游,我姓徐,大家请叫我徐导游。我们旅游的地方是北京天坛。

  从北天门进去,先映入眼前的是祈谷坛。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往前走,过了丹陛桥,就来到皇穹宇。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如果有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大家再往下走就是圜丘坛。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说到圜丘坛,我想起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相关文章:

请介绍北京天坛导游词08-27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精选8篇)01-19

关于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范文08-16

北京的天坛导游词07-02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06-13

北京天坛导游词03-18

北京天坛导游词06-08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范文5篇12-24

关于北京天坛的导游词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