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旅游的导游词

时间:2021-01-25 09:49:17 导游词 我要投稿

清西陵旅游的导游词

  篇一:清西陵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清西陵旅游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01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

  永宁山

  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

  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篇二:清西陵导游词

  梦想的领域

  驰名中外的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群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古老的易水河从这里向东缓缓流去,它东北距北京120公里。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泰陵,到1915年崇陵建成,历时185年。这里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陵墓建筑共14座。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和其他80位皇室宗亲长眠在这青山绿水之中。整个陵区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共有各类建筑432座。它们雕刻精细,气势恢宏,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生态文化内涵。

  朝代优先权

  陵墓的修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求得先祖对于后世的荫护,因此,历代皇帝对于陵址的选择都极为重视。清王朝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更好地通知庞大的中原,他们竭力学习、接受汉文化。在陵寝制度和建筑形制上也极力尊崇历代传统,而且,汉文化中的风水学说也强烈地影响着他们陵寝的选址与营建。按照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规矩,雍正皇帝曾经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过陵址,以求子随父葬。

  而经堪舆学家再三相度,雍正皇帝将九凤朝阳山废掉,派十三弟允祥和风水大师高其倬另觅佳壤,终于在易县境内天平峪发现了上吉之地。这里北面有连绵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中原,俨如一道屏障,南面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东西两面则有九龙山、九凤山护卫左右,为天造地设的自然门户。稍远一点的东、西华盖山,山腰云雾缭绕,山峰高耸,北易水河从陵区蜿蜒流过。这样的自然环境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完美佳境。

  为了自己江山永固、荫泽子孙的梦想,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爷不肯随父栖身西陵,而是在清东陵的胜水峪为自己选定风水宝地,不过,乾隆并不希望后世子孙各自择选吉地。所以他专门下诏,要求后代子孙在东、西陵隔代埋葬。于是他归宿清东陵的裕陵与爷爷康熙相守,嗣子嘉庆奉安于西陵与祖父雍正为伴。这样一来,出现了清东陵、清西陵并存的格局。然而,乾隆皇帝的`旨意并未被后世子孙所遵循。道光皇帝就把清东陵宝华峪山陵因浸水的地宫拆除,而迁至西陵龙泉峪重建了慕陵。

  别致的格调

  东陵玉西陵同为一脉的清代皇家陵寝,然而,西陵的建筑颇为别致。

  泰陵

  泰陵是雍正的陵寝,也是清西陵中第一陵。五孔桥是大红门前第一座拱桥,它气势宏阔,像白色的巨龙镇卧陵前,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马槽沟,宛如飘带。

  大红门是整个陵区的总门户,在它外面,有三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这是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们一座居中面南横跨神道,两座各列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座牌坊形式相同,尺寸一样,高12.75米,宽31.852米,构成五门六柱十一楼的建筑形式。

  艺术性

  在雕刻艺术方面清西陵,比明帝陵与清初诸帝陵牌坊精巧而又繁复,在牌坊的梁柱上,雕有龙、凤、花草、海兽等纹饰;夹柱石上,“赑屃”昂首怒目横卧于顶端,与其周围的山川图案构成一幅“寿与山齐“的吉祥氛围。夹柱石正面,雕有龙、凤、狮子等图案,行龙抓握宝珠遨游天际,麒麟在梧桐树下引颈鸣嘶。这些雕刻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使大红门前的广场庄重肃穆中洋溢出灵动与轻盈。

  在泰陵,2.5公里的神道作为中轴线贯穿南北,其间主要建筑有具服殿、圣德神功碑亭、七孔桥、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班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这些建筑有的居中,有的以对称的形式分列左右。这些建筑无论大小尊卑,都严格遵循了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布局给人以隆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出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

  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可以追求山川自然形式的完美,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过”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最伟大的例子。“泰陵建筑布局就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把建筑物与周围天然的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近年来,清西陵管理处在泰陵举办了大型皇家祭祀表演,在威武的仪仗队的引导下,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在臣僚的陪伴下,身着龙袍的乾隆皇帝端庄肃穆,向着父皇、母后的神牌三拜九叩,一种展孝思,溯源笃本,承统守业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崇陵

  崇陵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埋葬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崇陵建造于1909-1915年间,经历了清朝和民国两个时代。除基本遵循旧制外,又吸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其殿宇所用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和铁藻,质地坚硬无比所以被冠之“铜梁铁柱“。

  崇陵地宫是整个陵区内唯一打开并对游人开放的地宫。崇陵东面不远处的崇陵妃园寝中埋葬着广为人知的珍妃和瑾妃。

  篇三:昭西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石牌坊东侧,陵区风水墙之外,有一座规制独特,自成体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昭西陵了,但是各位可能会好奇,昭西陵为什么孤零零地修建在清东陵陵区之外呢?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据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竟不顾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世天子对其不守妇道深恶痛绝,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代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另一种说法则是有着迷信传说的色彩了。据说当时杠夫抬着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出发去往辽宁的昭陵,也就是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的陵寝。在送葬队伍途径遵化清东陵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孝庄皇太后的棺椁突然加重,136个杠夫竟然被生生的压着抬不动,当时负责的官员决定稍作休整后再继续行进。当杠夫休息完毕后再抬棺椁的时候,竟然发现孝庄皇太后的棺椁

  就像长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当时领头人才发觉不对劲,马上快马加鞭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难以决断,疲劳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下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寝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以上的说法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当做正史来看待。按照满族一直的传统,在丈夫去世后,嫂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关之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后才发生转变,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传统的并不会成为阻止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制,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清朝只会想方设法遮丑,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进行惩罚,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根据。

  那究竟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近年来我们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的真正原因有3点,第一点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遗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帝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无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宜。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临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生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皇帝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二,孝庄文皇后是入关以前的皇帝皇太极的皇后,关里关外不是一个体系,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以外以示区分;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且居于左边,位置尊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份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释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寝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他陵寝相比较,昭西陵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他陵寝是有区别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的歇山顶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同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种桥涵。

【清西陵旅游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精选清西陵导游词04-23

清西陵的导游词03-29

河北清西陵导游词02-06

关于清西陵导游词02-11

清西陵英语导游词07-21

四年级指清西陵导游词04-02

清西陵游记作文10-24

《清西陵史话》读后感04-18

旅游的导游词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