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泉州各处景点导游词

时间:2018-04-09 18:27:21 导游词 我要投稿

泉州各处景点导游词

  篇一: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各处景点导游词

  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现管辖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共4区3市5县,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0万。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历史悠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泉州悠长的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很难回答,我能告诉大家的就是泉州市在什么时候确定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的。大约是距今170万年到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发展非常缓慢,约占人类历史总长的99.9%以上,他们以打制石器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而在1998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泉州丰泽区鹧鸪山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砍砸器,就这说明了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到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包括后来在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人类的肱骨化石,这一切都说明了泉州的人类史最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3000多年前,泉州跨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活动在晋江流域的是闽越先民。闽越族人是福建比较古老的居民,他们习惯“断发文身”,善于制造和驾驭独木舟,主要是过着采集、渔猎、原始农耕的海洋性生活。我们福建省的简称“闽”字的由来就是跟闽越族人有关。福建多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我们福建的一个地理状况。山多,自然林木也就多,林木一多,毒虫猛兽也就跟着多了,其中尤以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那么当时也比较落后,人们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阻止蛇虫对人类的伤害,在加上蛇在当时闽越族人的眼中也是一种比较神秘、有本事的事物,于是闽越族人就以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在身上纹蛇的图样,借此表明自己是蛇的后代,希望能因此得到蛇神的庇佑,不再受到毒蛇的伤害。那么当时他们还把蛇放在家中祭拜,福建的简称“闽”就是门内一条虫,这个字就是从这边来的。这个时期在福建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时期。在东汉末三国时代,当时的孙吴崛起于江东,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便着意向南发展,注重对闽中的经营,曾先后五次派遣军队进入福建,因此带动了大批北方汉民南迁。而闽南地区因为濒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拥有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自然就成为了南迁的汉民最先聚集的区域之一。中原人南迁与当时北方的局势有关。当时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海上交通也发达。于是中原汉人不断通过海陆两路进入泉州,并且为泉州带了了铁农具、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尤其是晋朝王室的南迁,更使得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前面的发展。南迁过来的中原人沿江而居,为了表示他们对晋朝故土的思念,于是就把居住地的这条河流名为晋江,而居住地也因江名为晋江。在公元980年以前,晋江是现在大泉州的通称。

  之后就进入了隋唐时期。隋朝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呢,隋政府却对航海事业比较重视,海上交通在此时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国内各大港口之间都有固定的航线,大陆和台湾也是有往来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为以后闽南辉煌的航海事业打下基础的时候。到了唐代的时候,唐代商品生产日益发展,商业渐趋繁荣,国际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我们国家对外交通有海、陆两线:陆路,是从我国西北,越过葱岭到达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而海路,就是由沿海诸港,东北至朝鲜,东至日本,南达南海诸国。由于陆路交通线上曾多次发生战争(如唐与东、西突厥的战争),往往使交通堵塞,而且陆路运输主要靠骆驼,运量少、运费高。海上运输则没有这些弊端,所以海运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公元9世纪中叶,泉州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分别是交州(今河内)、广府(今广州)、泉府(今泉州)、江郡(今扬州)】不过泉州航海业最辉煌的时代却不是在隋唐,而是在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因为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日益发达,而泉州港也迅速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了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世界性大港,被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重要起点之一。

  明清时期的闽南同样拥有着辉煌的海上时期,但这时创就这种辉煌的并不单是繁荣的海上经济,还有海上战争。明朝时,主要是抗击倭寇。明朝初期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跑到海上,和日本的海岛勾结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倭患。后来明政府下令,禁止沿海人民泛海贸易,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使得许多沿海人民不得不冒险走私,而腐败的政府无力阻止,便趁机勒索敲诈,中饱私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为了生存走上了亦商亦盗的道路。发展到最后便形成了与倭寇勾结,为害一方的局面。

  由于福建抗倭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明政府派遣戚继光入闽,下决定启用了俞大猷。俞大猷是晋江人。他主张“备倭于陆,不如备之于海”。他征调大船,在月港、嵩屿招募水兵,建立起具有战斗力的水师。而戚继光在闽北、闽东大败倭寇之后,挥师进入漳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的军队将数千倭寇赶到了漳浦,用计歼灭了倭寇大部,剩下的被俞大猷的军队全歼。隆庆三年(1569),海盗又勾结倭寇进犯诏安,被俞大猷的部队歼灭,至此,倭患才基本解决。

  明朝的海上战争主要是抗击倭寇,而清朝的海上战争,则是和台湾有关。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一个人——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祖籍南安石井。公元1623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入侵台湾,霸占着我们的宝岛台湾,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才以厦门为根据地,将荷兰殖民者驱赶出台湾,收复了宝岛。郑成功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并没有归入清政府的版图,而是被郑成功作为一个与清政府抗击的据点。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不顾63岁高龄,带兵出征澎湖,攻取台湾,这才完成了祖国疆土的统一。

  以上就是关于泉州历史的一些概括。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同时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体系。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些,因为我个人的知识有限,所以只是有关泉州历史很小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呢,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更多地去认识泉州、了解泉州。谢谢大家!

  篇二: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人口658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东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开始了泉州的大规模开发,泉州现有人口大部分属中原晋人后裔,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泉州建市最早是在公元718年,是一座千年古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泉州的建置不断演变,目前隶属福建省,下辖4区3市5县,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的气候也非常适合居住,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一首诗道:“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泉州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

  泉州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是因为城北的清源山上有一孔甘泉 (俗称虎乳泉),因此山称泉山,州称泉州。另外,泉州古时还有很多别称,例如:因古城形似鲤鱼,故称“鲤城”;又因四季常温,得名“温陵”;五代时,此地曾环城遍植刺桐树,遂称“刺桐城”。泉州的“刺桐港”从唐代到元朝,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这些优雅的别称,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而声蜚海外,时至今日这些名称仍然为大家所熟悉。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点在清源山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包括世界各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形成了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特点。此外,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百多处,其中国家级20处。其中级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佛像雕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雕坐像,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以及将惠东风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等。因此而享有“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的美誉。并且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色剧种。说起提线木偶,在08年的欧云辉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正式我们福建籍提线木偶大师的精彩演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中国南音已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来到泉州就不得不提一下这边的名产,其中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为泉州三宝,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被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 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是中国民营最发达的地区,素有中国民营之都美誉。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泉州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篇三:泉州导游词

  老君岩

  在泉州市区北郊的崇山峻岭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最为巍峨壮观 。它磅礴横地,迤逦东折,重峰叠峦,绵亘达数十里,就像一道青翠的屏障,拱卫 着美丽的泉州城。 然而,要数清源山360个岩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则当推清源山南麓的老君岩 为最。老君岩,原名仙岩,因为有老君造像,遂称为老君岩。它位于左峰罗山和武 山之下,山不高而时见云雾缭绕,周围开旷辽阔,碧草如茵,风景十分宜人。 北宋的石雕工艺十分发达,老君石雕造像便是这种精湛技艺的集中表现,并以 其高超的雕刻艺术名闻遐迩。虽历经沧桑,仍为“千年不老人”,是全国现存最在 的道教石雕像。 老君是道教教主。这尊石像系道教庙观之物。宋代时,此地有北半殿和真君殿 ,还有“元元洞”及摩崖石刻,均早废不存。 老君造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据记载,它本来是一块天然岩石, 后 经“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又 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 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 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俗 语“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它却也不容易呀。中外艺术家 把它视为东方石雕艺术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来。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 单位。

  开元寺

  在泉州市区西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里边莲宫桂宇,焕彩流金,刺桐 掩映,古榕垂荫,景色十分幽美,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开元寺。 寺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这里本是一个财主的大桑园。 传说有一 天,他梦见一个和尚要在这块地上建佛寺,不便拒绝,就出了一个难题:必须让园 中的桑树在三天内开出白化,方肯施舍,不料桑树果真开了白莲花,财主只好献地 为寺,寺也因此得名为“莲花寺”,后又被雅称为“桑莲法界”。该寺曾先后易名 为兴都寺和龙寺。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唐玄宗诏开下诸州县各建一寺以经 胜,以后便改为“开元寺”。 开元寺是本省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全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 结构雄伟 壮观。寺外正面与西面,环立白栅栏,并植刺桐树。寺内中轴线上,殿堂相接,栋 宇化奂。从山门对面的照墙上“紫云屏”开始,入山门即是天王殿,左右塑天王坐 像各一尊,怒目挺腰,状极威猛。殿后紧连拜亭,作券棚歇山屋顶。其后则是一片 宽敞的大石庭,叫“拜庭”。拜庭两翼有长廊回炉,以及宋绍兴年间建的两座婆罗 门教式的方形石塔。 石庭尽头,便是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 殿内有五尊安祥趺坐的大佛像 。其中间一尊释迦牟尼像,据说是唐玄宗的“御赐佛像”;余者俗传依次为南方宝 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尼佛,北方成就佛。相传建殿之日有紫云飘落盖地, 故又称“紫云大殿。”

  现存殿宇系明未崇祯年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修建的, 作重檐歇山式。殿内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柱及铺间炉斗作爷莲式,斗拱作法也 很特殊。其屋架结构,则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最令游客神往的,是那斗拱间附雕 的24尊美丽的“飞天”、“乐会”,这是国内古建筑罕见的艺术珍品。后殿还有各 呈姿的18罗汉等。 大殿后面是甘露戒坛。坛始建于宁,现坛系明初重建,为重檐八角尖式。据记 载,明未清初,全国佛教寺庙中保存下来的戒坛只有3处:北京戒台寺, 杭州昭庆 寺和泉州开元寺。戒寺是佛教受戒之处,坛分5级,最高层中有代木雕的卢舍那佛 从像;所祀佛像还有释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佛等,与一般寺院不同,佛 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坛座还环列“护三皈”和“护五戒”诸神。神主牌 位64座,气氛十分庄严。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又精巧,作如意斗拱;斗拱间也 附刻有“飞天”、“乐伎”,均衣结飘带,翩若飞鸿,与大殿的“飞天”们拊翼高 飞比较,另是一种独特风韵。 开元寺的另一珍贵文物,是人们所熟悉的东西塔,分别坐落在两在两廊的草坪 上。“廊长旋日永,塔耸比云齐”。它们芳姿卓立,巍峨对峙,相距200米, 使整 个寺院的布局显得格外宏敞壮观。 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都是木塔,分别建于唐未和五代,以后又先后 更筑砖塔。至南宁绍定元年(1228年),西塔首先改建成石塔,高44.06米, 历时 十年才竣工。南宁嘉熙二年至淳祷十年(1238年至1250年),东塔也易为石塔, 高 48.24米,经12年建成。

  这两塔均为南宁时浑体花岗石的仿木结构和楼阁式建筑, 平面8角,5层5檐;门龛两旁有武士、罗汉、金刚、天王等雕造像共80尊,神 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典型的`宋代风格。 从塔的外观看,塔座作须弥座形。塔身转角立椅柱,柱头出华拱二跳承撩塔檐 下面的檐枋。塔檐均呈弯弧状向外舒展,檐角高翘,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使整座塔 的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塔每层开4门设4龛,有栏额和门楣,门龛位置逐层互换, 既美观,又减少压力。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沃金铜葫芦,映日闪闪发光。8条铁链 从塔刹上盘斜系于8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着小铜钟,全塔共40个,风一吹 便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塔内有回廊和粗大的塔心。塔心作8角形实心体,用横梁 斗拱与外壁相连结,使得重心集中,塔身稳固。两塔之间除某些局部略有差异外, 建筑规制基本相同,恰似一对孪生姐妹。700多年来,东西塔经历了无数次地震 和风灾的严重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它那雄美的形象,已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 志。 开元寺东西两翼的建筑群中,西翼还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 及西广场上 的一堵麒麟壁;东翼有檀樾祠和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此外,戒坛后面还有藏 经阁,共2层,阁上藏经书近万卷,阁下现辟为“古钟陈列室”。 近几年来,开元寺经几番修葺,面貌一新,更加雄伟壮丽。该寺被列为全国文 物保护单位。

  篇四:泉州开元寺实地导游词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以年号为称,遂改现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寺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为古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

  关于开元寺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平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1974年的时候才移到开元寺进行保护的。以前的地方官上任的时候都要到城隍庙里参拜一下,而这面麒麟壁就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

  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是王审知由海运的方法,从福州运到泉州来建造的。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和东塔一起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桒莲法界,还记得之前给大家讲的关于开元寺由来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习惯!传说中呢,寺庙的门槛是佛祖的肩膀,所以,我们进入寺庙的时候呢,要注意,不要去踩踏门槛。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

  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国家主席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

  现在我们看到是开元寺的东塔——镇国塔。

  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历时十年才最后完工。

  镇国塔(东塔)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是石塔之王。整座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旁边的这块石碑是抗震史话碑,记录的是1604年的时候泉州湾10级的大地震,当时是天摇地动,地震波及了数省,但,东西双塔却只是部分构件坠落,其余的基本完好,可见其建筑设计堪称卓绝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篇五: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泉州清源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尊,历代摩崖石刻?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6洞天?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85米,?.01米席地面?5平方米。

  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00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

  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贻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我们增加了观赏雅兴,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6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米,?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右室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3?米高?级实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母亲山--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前面我们参观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弥陀岩(佛教),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领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风采吧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架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高处登临,眼界顿觉开阔。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抵达的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作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积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蜕仙岩”。《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绍兴年间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时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裴道人为民除害,追杀残害生灵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问清源洞有多深?民间尚有“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洞前有裴仙祠、观音殿、文昌阁等三教祠宇森然并列交相辉映。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胜迹。

【泉州各处景点导游词】相关文章:

1.泉州旅游景点导游词

2.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

3.泉州旅游景点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4.泉州东湖公园导游词

5.福建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6.泉州关岳庙导游词

7.导游词泉州府文庙

8.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