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成语解释

时间:2022-03-26 11:03:20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大中至正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中至正成语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大中至正成语解释1

  发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简拼:

  dzzz

  类型:

  褒义成语

  结构:

  联合式成语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出处: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解释: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示例:

  司法女神蒙着双眼,不是代表洞察力的缺失,相反,她昭示着裁判者无欲无求、大中至正,凭心灵体察,依理性判案。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方始发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

  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刻受先生之教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

  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大中至正成语解释2

  大中至正,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zhōng zhì zhèng,意思是极为公正,不偏不倚。出自《传习录》。

  成语出处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

  成语典故

  《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说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用白话说的话,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么,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倾斜;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 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会翻倒”。孔子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就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过欹器,领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有跌跤、翻倒的危险,即所谓“满而覆”。因此,他告诫学生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人生诫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欹器”在陶壶原有的构造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已经由一件单纯的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警诫之物,“欹器”的外形也与陶壶有着很大不同。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还保存有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还有一位明代画家所作的彩绘“观欹器图”。如同史书中记载的一样,孔子正带领学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庙人询问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画面中央,正是处于“虚而欹, 中而正,满而覆”这三个状态的欹器。画面上的欹器悬挂于一个框架之上,圆口圆底,与原始的长身、圆腹、尖口的陶壶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然而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样喻示着“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的人生哲理。

【大中至正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阳奉阴违成语解释11-06

疑神疑鬼成语解释05-19

愣头愣脑成语解释05-19

龙多乃旱成语解释05-19

虎兕出柙成语解释05-19

礼门义路成语解释05-17

年谷不登成语解释05-17

兼弱攻昧成语解释05-17

咳唾成珠成语解释05-17